下巨虛xiàjùxū
属足阳明胃经,小肠之下合穴,是治疗下腹部疼痛的主穴。
别名:
下廉,巨虚下廉,下林,足下廉
名解:
下即下方,巨即巨大,虚即中空、空隙,胫、腓骨间形成较大间隙,穴在此空隙之下方,故名下巨虚。
取穴: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坐位屈膝,先找到条口,向下量1横指凹陷处即是。
功能:
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
主治:
小腹痛,肠鸣腹痛,泄利脓血,纳呆,小便不利,消谷善饥,胸胁痛,腰脊痛引睾丸,下肢痿痹,足不履地,寒湿脚气,足痿不收,乳痈,涎出,喉痹,中风偏瘫,暴惊狂言等及其他循经病症。
配伍:
下巨虚配曲池、太白,治泻痢脓血。
下巨虚配阳陵泉、解溪,治下肢麻木。
下巨虚配天枢、委中,治急性肠炎。
下巨虚配中脘、关元,治消化不良的水泻。
下巨虚配下廉、丘墟,治狂言非常。
下巨虚配幽门、太白,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泄痢脓血。
下巨虚配阳陵泉、解溪,有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麻木。
疗法:
直刺0.8~1.2寸,深刺可透承山,局部有酸胀沉重感,可扩散至小腿足背。
可灸。
主治歌诀:
下巨虚主小肠疝---下巨虚可通降腑气,治小肠疝气、睾丸痛
胫肿肠鸣痛血便---叉可通经治下肢痿痹浮肿及肠鸣、大便脓血
相关论述:
《*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针灸甲乙经》:溺*,下廉主之。乳痈,惊,痹,胫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虚下廉主之。
《针灸大成》:主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偏风腿痿,足不履地,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喉痹,脚气不足,沉重,唇干,涎出不觉,不得汗出,毛发焦,肉脱,伤寒胃中热,不嗜食,泄脓血,胸胁小腹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小指次指间热痛,暴惊狂,言语非常,女子乳痈,足跗不收,跟痛。
《备急千金要方》:脚气初得,脚弱;腰脚不遂,不能跪起;小便难*。
附注:
下巨虚穴属足阳明经穴,又为小肠下合穴,“合治内腑”,《*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泌别清浊,如其功能失调,泌别失职,则见泄泻、痢疾、便脓血、小腹痛等症。足阳明经筋起于足,结于髀枢,属脊,并聚于阴器,而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又属小肠疝气范畴,故取下巨虚穴可治疗小肠诸疾。
上巨虚、下巨虚、条口同在一条缝隙之中,其所治症,大同小异。上巨虚合于大肠,下巨虚合于小肠,条口居二巨虚之间,其与二肠有关,势可知也。以形势而论,三穴在腿,故其治湿痹胫酸亦有功效。
注意:
本文所涉及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学习参考,不作为诊疗依据,请勿盲目试用。还需全面考虑患者的全身症状、情志以及生活习惯等,由专业医师作出诊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福生无量天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