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迎冬至,情暖北京城。为促进我国母婴儿童的营养与健康水平,聚焦母婴、儿童人群肠道菌群研究进展及医学科学知识的普及,年12月20日-22日,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儿童疾病专委会及产科科普专委会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下,医院内科楼四层多功能厅召开了全国围产危重症妊娠管理及临床适宜技术实践培训班暨“母婴儿童人群肠道菌群与营养健康”研讨会。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领导郭树彬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产科科普专委会主委马良坤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儿童疾病专委会主委宋红梅教授分别致辞,对积极参会的国内专家及同仁表示感谢,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随后,大会进入专家授课环节。
1
精彩讲座
医院马良坤教授:母婴健康与肠道菌群
马教授就肠道菌群与母婴健康、医院母婴肠道菌群研究介绍、母婴肠道菌群研究及应用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马教授讲到: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建立会影响人一生的健康,孕妇菌群决定子代菌群的建立及健康,生命早期天更是重要的健康管理窗口期,肠道菌群紊乱先于疾病的症状发生,并影响肠道屏障作用和营养吸收,会促进多种孕期疾病的发生,益生菌的应用能辅助改善孕期消化系统疾病、肥胖及妊娠期糖尿病。医院母婴肠道菌群研究显示:GDM与健康孕妇在孕期菌群存在差异,可以通过GDM与健康样本的差异菌群建立GDM预测模型,结合临床指标提升预测准确性。并详细讲解了肠道微生物检测的应用与干预研究现状、微生态活菌制品研发思路,在现代5P医学模式下,孕期营养门诊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及孕期营养诊疗功能。
医院郑加永教授: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因素
郑教授讲到:肠道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人体的第二大神经器官,它会帮助人体执行大部分的能量代谢功能。肠道还是人体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最多的部位。数百万亿的微生物居住在肠道中,这些微生物与疾病和健康关系密切,不仅能帮助我们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某些维生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还可以维护免疫系统,抵御病源微生物的侵入。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人体肠道内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它们能影响体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体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还能控制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随着组学技术的出现,我们对新生儿菌群的认识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郑教授详细探讨了疾病、药物、抗生素、分娩方式、饮食、益生菌、环境等因素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以妊娠期糖尿病为例,讲解了GDM引起的菌群改变会给新生儿带来一系列的潜在威胁,包括微生物代谢能力、益生菌种类和病*通量等。GDM新生儿肠道发生了菌株层面的改变,菌群组成的差异可能导致代谢功能的缺失。最后,郑教授以医院妇产科的发展过程为例,讲解了临床与科研相互促进以及协调发展。
医院赵丽丹教授:肠道菌群与免疫调节
赵教授从免疫系统的发育与肠道菌群的建立、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菌群对人类疾病治疗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赵教授讲到,在近半个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较快,伴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显著相反趋势的两类疾病,以肝炎结核麻疹等为代表的感染性疾病大幅下降,而已多发性硬化、哮喘、T1D\IBD呈显著上升。疾病的全球分布给出了直观的图形,细菌并不都是坏的,相反,菌群可能是宿主免疫系统发育和免疫耐受建立所必须的。宿主和肠道细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共同进化的,合作互利的关系,在宿主和细菌作用的界面上,来自宿主对细菌的影响包括粘膜平展给、IgA,也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和碳源摄入,来自细菌方面对宿主的影响主要是定植的部位和丰度、侵袭性、细菌结构物和代谢产物。细菌可通过PAMP作用与宿主的PRR,激活下有通路,肠道细菌可说是参与免疫应答的塑性、免疫系统的启动,既影响固有免疫和局部应答,也影响适应性免疫和系统免疫应答。益菌和有害菌界限模糊,根据疾病和宿主而又不同,在一定微观环境中益生菌/共生菌-致病菌,肠道粘膜屏障的改变,肠道细菌的移位,同一门的不同种属对免疫系统可能发挥不同极向的作用。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崔树茂教授:微量元素硒摄入对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免疫的影响
崔教授讲到,硒是一种哺乳动物的必须微量元素,对免疫系统,甲状腺激素代谢和氧化防御系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缺硒会导致克山病(一种心脏疾病,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哮喘、肝硬化,甚至癌症。但同时,过量补硒也会导致中*,比如肝功能异常等。目前,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对膳食硒摄入的完善标准。近几年有很多研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