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在大多数人严重似乎是大多数疾病的罪魁祸首,然而仅仅考虑我们的肠道里面就有接近十亿个细菌,他们在维持我们自身的免疫力和吸收营养物质方面有极大的作用。
肠道菌群为定植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由超过种细菌组成,细菌重量约为1.5kg,主要来自于9个菌门,其中绝大多数可归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
肠道菌群从人体出生时便开始形成,并与之长期协同进化,影响人体的营养、能量代谢和免疫——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在肠道黏膜上皮形成生物屏障结构,发挥生物拮抗作用;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参与合成有益物质等,因此在调节人体正常生理代谢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肠道菌群结构改变或失调,则可能引起机体代谢紊乱。
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的功能大致有三种:
→合成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利用蛋白质剩余物作原料合成必需
→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
→代谢糖类蛋白质并且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
由此可见肠道菌群在维持身体稳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肠道菌群可以影响机体糖类及能量的吸收,促进脂肪的合成及存储;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为细菌内*素的入侵提供了“通道”,诱发低度炎症及胰岛素抵抗。以上多个因素不禁让人将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失衡得到联系。
对二型糖尿病的影响
对于不同地区的患者进行肠道菌群分析,中国人群研究显示T2DM肠道菌群中产丁酸菌减少,而潜在致病菌增多;欧洲人群研究显示T2DM肠道菌群中挑剔真杆菌和小肠拟杆菌减少,梭状梭菌增多。T2DM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与健康人不同,影响宿主的营养及能量代谢、炎症反应等。多项针对肠道菌群的治疗措施在T2DM的动物模型和人群研究中开展,表明饮食、运动及药物均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一项由瑞典科学家发表的新研究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首先,将肥胖且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肠道细菌全部清除,然后重新置入肠道细菌,其中一半人置入的是从自身粪便中提取的细菌,另一半人置入的是从瘦人粪便中提取的细菌。六周之后对比这两组人,结果发现后者具有更好的胰岛素敏感性,血脂也更低。这一实验结果也体现了不同人群的肠道菌群会影响机体自身的胰岛素敏感性以及物质吸收能力来调节自身血糖变化,进一步体现了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直接关系。
对一型糖尿病的影响曾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如果清除小鼠的消化道细菌,免疫系统就不再起到保护作用了,从而会患上1型糖尿病。消化道菌群究竟是怎样帮助小鼠预防1型糖尿病的呢?
关于这一点还不是十分清楚,但这种现象可以用免疫学理论来解释:一个人假如没有机会接触到足够多的细菌,那么他的免疫系统就不会发育完善,就很容易患上类似于1型糖尿病这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些研究者认为,不正常的消化道菌群将会促使其中一些细菌发生“泄漏”,引起免疫系统的混乱从而导致1型糖尿病。
直到年,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专题讨论会上发表的一项小型研究可谓开了这一领域的先河,这项研究为人类1型糖尿病与消化道菌群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切实的佐证。该研究发现,患1型糖尿病的人与健康的人,其消化道菌群其实老早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最早可体现在婴儿期4个月大的时候。随着他们的长大,健康的人体内细菌种类表现出更复杂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维护自身肠道菌群的良好对于血糖调控的意义。如何改良我们的肠道菌群并提升免疫力呢?
保护肠道菌群的小贴士将在下一期介绍给广大糖友。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