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A缺乏是世界四大营养缺乏病之一,在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情况。医学研究证实,腹泻儿童维生素A缺乏发生率是健康儿童的2.37倍,而补充维生素A能够降低腹泻的发生率,并且缩短病程。近期,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儿童肠道菌群失调,继而引起儿童迁延性腹泻,通过给予维生素A补充治疗的方式,不仅能够缩短迁延性腹泻的持续时间,并且能够改善营养健康状况。
维生素A缺乏与儿童腹泻
维生素A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对维持上皮细胞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健全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上皮细胞萎缩、角质化或黏液细胞分泌停止,消化道黏膜的屏障作用下降,降低肠道免疫功能,导致易感染性增加。此外,维生素A缺乏还可导致黏膜树突状细胞的增多和活化,诱导炎症反应增强,导致黏膜损伤,引起腹泻。
作为迁延性腹泻的独立相关因素,无论是维生素A缺乏还是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的情况,均会增加迁延性腹泻的发病风险。此外,腹泻也会进一步导致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下降,导致体内维生素A缺乏的发生,形成恶性循环。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腹泻期间,肠道功能减弱,从膳食中摄取维生素A的能力下降,且吸收率较差。
②腹泻会导致维生素A等营养素的大量流失,补充不及时极易造成维生素A缺乏。
③修复受损的肠粘膜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A,而单纯从膳食中很难摄取充足。
因此,维生素A缺乏与儿童腹泻互为因果并呈现一种恶性循环,即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更易罹患腹泻,而腹泻则会进一步加重患儿维生素A缺乏。每日常规补充维生素A则有助于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保证体内维生素A的充足。
维生素A缺乏与儿童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平衡性,对于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迁延性腹泻会加剧肠道菌群失调。根据研究发现,迁延性腹泻患儿中有81.89%存在维生素A缺乏,94.49%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而78.74%同时存在这两种情况。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腹泻的发生,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肠道正常分泌的丁酸能够抑制病原菌的过度生长,强化肠黏膜防御屏障。肠道内的丁酸主要是由梭菌属细菌产生,维生素A缺乏患儿肠道梭菌属细菌减少可能导致丁酸合成降低,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和腹泻的发生。
②肠球菌是已被报道最多的机会性病原体,粪肠球菌能够增强炎性细胞的表达,破坏胃肠道黏膜。因此,维生素A缺乏患儿体内肠球菌的数量增加会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引起迁延性腹泻。
③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肠上皮和黏膜修复功能减弱,导致胃肠道黏膜易被破坏,使肠道感染几率增加。
因此,临床上应重视维生素AD缺乏对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并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案。
补充维生素A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充足的维生素A能够维持肠上皮细胞和黏膜的屏障作用,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通过给予维生素A缺乏儿童补充维生素A治疗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腹泻的发病率。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补充维生素A可明显降低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并认为有必要对存在维生素A缺乏风险的儿童进行预防性地补充维生素A。同时,补充维生素A可以降低轻度水样性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率,缩短其病程。医院最新研究显示,无论是给迁延性腹泻患儿分别补充维生素A以及锌,或是两者结合的治疗方式,均能够提高临床疗效,进而缩短病程,且两者结合的治疗方案疗效最佳,能够通过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提高迁延性腹泻治疗的整体效果。
对于维生素A的补充剂量,医院采用口服低剂量维生素A的方法治疗迁延性腹泻,持续14天,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我国为维生素A中度缺乏国家,将近80%的宝宝存在体内维生素A含量低下的问题。鉴于维生素A缺乏与发生儿童腹泻的密切关系,以及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建议每日常规补充维生素A-IU。
其中的维生素A能够有效促进儿童肠上皮细胞和肠黏膜功能的恢复,从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健康发育。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我国维生素A缺乏的现状,而且能够降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率。
爱上细菌
专注肠道健康
伴千万宝宝健康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
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下面列举与肠道菌群相关的常见疾病。
慢性腹泻与肠道菌群
慢性腹泻是一种症状,可由多种疾病或因素引起。慢性腹泻的诊断和复杂,除一小部分属于致病菌引起外,大部分找不到明确的病因。现在肠道菌群失调作为慢性腹泻的病因已被人们充分认识,有人曾对57例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腹泻人进行分析,发现9例为慢性痢疾,27例为一般性结肠炎,10例为黏液性结肠炎,11例为溃疡性结肠炎。最后的结论是:72%的慢性腹泻是原籍菌(原来就生长在该部位的)异常表现,并无外来菌参加。这一实验说明大部分的慢性腹泻是由菌群失调引起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腹泻中有很小的一部分是由结肠癌引起的。
肠源性内*素血症与肠道菌群
肠源性内*素血症简单地说就是肠道里的内*素进入了血液。内*素是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的组成成分。革兰阴性杆菌是肠道的主要菌群之一,如果肠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量增多,内*素水平也增高或肝脏的解*能力下降,或两者同时具备的话,内*素将进入血液,这就是内*素血症。内*素血症是一种临床疾病,它最多见于肝脏疾病,特别是肝硬化,因为它是一个慢性的过程,所以它的发病形式也是一个隐匿的表现。当然它也会有急性的情况,最多见于大量抗革兰阴性杆菌的抗生素治疗后,由于大量革兰阴性菌被杀死,细胞壁内的脂多糖分解,内*素大量的释放,最终会引起休克等严重的临床表现。
大肠癌与肠道菌群
医学家已广泛的研究大肠癌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现在可以肯定大肠癌的发病与肠道细菌有关。因为肠道细菌分泌的许多酶如β葡萄糖醛酸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7—α羟基酶、胆固醇脱氢酶等,都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现在的研究表明,这些酶类本身并不致癌,我们的绝大多数食物也并不致癌,但是两者在一起就会变成了致癌物。比如在南太平洋一个关岛上,当地人大肠癌发病率非常地高,科研人员对其进行研究后,发现当地人吃了一种有果实的蕨类,含有致癌物苏铁苷,使当地人都患大肠癌。但是,科研人员也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将苏铁苷喂给普通大鼠时就发生大肠癌,喂给无菌时则不发生,并且如果不经口给药也不发生。后来进一步的研究才发现,是肠道腐败菌分泌的酶,使苏铁苷水解成具有诱变活性的甲基偶氮甲醇,从而致癌。
肝病与肠道菌群
肝脏患病时,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而肠道菌群失调时又会反过来影响肝脏功能,两者互为结果,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改变。
在肝炎、肝硬化中,由于胆汁分泌异常、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常会引起“小肠污染综合症”。此病能使大肠“定居”的菌群在小肠上部定植。可出现脂肪腹泻,维生素缺乏,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吸收不良等临床表现。肝硬化尤其肝昏迷时,常有大肠杆菌大量增加,以及原来主要在下消化道的类杆菌在小肠内大量繁殖,对这些菌的控制,常可使肝昏迷缓解。反之,肝病时,大肠中细菌易移位到空肠,释放出尿素酶,过多地分解尿素产生氨,使血氨升高,就能加重肝昏迷。
慢性肝病是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胆汁分泌异常,消化不良、营养不足,门静脉高压使肠道菌群失去平衡,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4~30%有腹泻。通过厌氧培养发现,肝硬化病人粪便中类杆菌、双歧杆菌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并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一定的联系。对正常人及肝硬化病人进行检测,发健康人粪便中厌氧菌占绝对优势,需氧菌数量明显低于厌氧菌,而肝硬化者双歧杆菌、类杆菌、真杆菌明显低于正常人,而大肠杆菌数明显增加。
胆固醇与肠道菌群
动脉硬化是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膜上的一种沉积的表现,它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影响,如血管壁脆弱,因此,胆固醇和胆汁酸代谢与成人患动脉硬化症有密切关系。在肠道菌群中,有的细菌对胆汁酸产生有益的代谢,有的细菌产生有害代谢,现在已知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是有益的。很多研究证明乳酸菌存在与血浆胆固醇的减少有直接关系,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有益菌可使胆固醇转化为人体不吸收的粪固醇,乳酸菌可产生参与胆固醇的代谢的甲羟戊二酸单酰酶A。
骨质疏松与肠道菌群
骨质疏松症又称脆骨症。众所周知、钙质降低与雌激素自然下降的关系密切。雌激素的下降,使体内的钙平衡受到干扰,导致骨质疏松,容易骨折,而雌激素水平下降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通过在体内循环的雌激素有60%从胆汁分泌到肠道,再经肠道细菌酶作用,使之重新被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再送人肝脏激活而重新发挥生物活性作用。在使用抗生素时发现,血中雌激素的含量比正常时明显偏低,雌激素被吸收的能力明显下降,而此时粪便中雌激素的含量比正常时高60倍左右。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使用抗生素使肠内正常菌群受到抑制,导致雌激素再吸收能力下降,引起骨质疏松症。由于有益菌(乳酸菌类)能促进人体对钙吸收的作用,因而,缺乏有益菌也不利于钙的吸收,同样是造成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
焦虑、抑郁症与肠道菌群
焦虑与抑郁症可能由多方面的病因引起。如精神压力、心理因素、变态反应、营养缺乏或不平衡等。但是,也有证明,某些氨基酸(如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对治疗这类疾病很有效。由于乳杆菌在发酵蛋白性物质过程中,可水解蛋白质,释放出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等氨基酸,因而对防治焦虑和抑郁症有益。也有研究指出,肠内*素与焦虑和抑郁症可能有相当密切的联系。一旦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菌群失调时,肠内有益菌减少就会使能水解蛋白质的菌减少,从而使色氨酸、苯丙氨酸减少,病情更加重,也可能是因为菌群失调,使原潜在致病性的有害菌增多,内*素增加,导致焦虑与抑郁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