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3.2%,估计患病人数约为2.45亿,高血压是心脏病、脑卒中、肾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国民总死亡的40%以上,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心肌梗死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高血压小科普高血压通常没有特别的症状,少数人可能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所以需要提前做好筛查!
这些人要特别注意筛查:超重和肥胖的人;食盐过多,饮食中钾和钙摄入不足者;常饮酒和吸烟者;有高血压家族史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过大的人。
目前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只能控制而不能治愈。所以,即使血压降到正常也并不意味着就治好了高血压。需要终生坚持治疗,控制血压,才能避免发生中风、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生活方式改善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即使吃了降压药也要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怎么吃?食盐每天不可超过5克;味精中含有钠,亦应尽量少用;少吃动物脂肪、内脏、蛋类等富含脂肪、胆固醇的食物;多吃鱼、水果、黑木耳等;禁止吸烟,限制饮酒。怎么动?经常进行小运动量的锻炼,如慢跑、太极拳等;
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劳和情绪波动,睡眠要充足;
起立缓慢从卧位(如睡觉)或蹲位(如入厕)起立时,动作应缓慢,以防意外;
特别注意:多吃蔬菜、杂粮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
《健康中国行动(--年)》规划纲要,对高血压的防治目标是到年和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分别不低于55%和65%,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不低于60%和70%,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持续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的治疗方式需要不断突破!
高血压与肠道菌群多项研究均表明,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有益菌群如普拉梭杆菌、罗斯菌属、粪球菌属、丁酸弧菌、butyricimonas、直肠真细菌为主的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的菌种数量明显减少。同时,具有增加炎症和免疫反应的有害菌属增多,如普氏菌属、克雷伯菌属、梭杆菌属,这些可能是肠道菌群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关键菌属[1]。
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的一种代谢产物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SCFAs通过作用于3种G蛋白耦联受体(GPCR)参与血压的调节,主要作用包括抗炎、免疫调节、影响肾素分泌、介导血管舒张等;
SCFAs作用于Olfr78受体导致肾素分泌增加、血压上升。
SCFAs作用于血管内皮上的GPR41可能产生血管舒张作用,进而降低血压。
研究显示高血压大鼠的肠壁增厚、紧密连接蛋白减少、屏障功能减弱,肠道通透性增加。SCFAs作用于GPR43在肠道中具有诱导抗炎、修复受损的肠上皮细胞、促进肠上皮完整性的作用,减少*素、炎症物质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从而降低血压。
SCFA:短链脂肪酸,GPCR:G蛋白耦联受体,GPR41:G蛋白耦联受体41,Olfr78:嗅觉受体
78,GPR43:G蛋白耦联受体43;表示升高或增强,表示降低
图1肠道菌群导致高血压的可能机制
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同时还可造成迷走神经活性减弱,从而共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肠道菌群失调与饮食息息相关,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干预是高血压管理的主要可变因素。著名的DASH饮食/得舒饮食,就是通过健康饮食降低血压而无需药物治疗(参看“DASH饮食,健康又容易坚持,慢病患者都需要知道!”)。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益生元、益生菌、粪菌移植等重新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宋晓鹏,张琪,任茂佳,吴广,赵兴胜.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01):77-78-79-80.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