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简称AAD)主要是指使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引起的腹泻,同时也包括抗生素本身的*副作用导致的腹泻。
临床上如何准确鉴别AAD?AAD该怎么处理?
AAD的发病机制ADD主要表现为在抗生素治疗后2小时~2个月的过程中发生的无法解释的腹泻,而且这种腹泻经常超过2天,每天3次以上的不成型稀便或水样便。
医院李在玲教授提到,儿童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后,会改变正常的肠道菌群,可表现为感染性腹泻,即出现定植抗性的丧失、致病微生物的异常生长,进而出现中*性腹泻;或表现为非感染性腹泻,即菌群代谢功能的改变,减少不能被小肠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破坏肠道黏膜,出现肠道渗透压增加、结肠吸收水和电解质减少,进而出现腹泻。
在导致AAD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中,艰难梭菌是最常与AAD相关的特定病原体,其导致严重结局的可能性最大。
AAD流行病学研究儿童不同口服抗生素的AAD发生率有所不同,常见的青霉素G/V的AAD发生率约为3%,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AAD发生率可达23%。(图1)
图1儿童不同口服抗生素AAD的发生率
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门诊中约有11%的患儿发生AAD,2岁以下儿童AAD的发生率为18%,提示年龄越小,AAD发生率越高。而从不同的国家来看,国外儿童AAD的发生率6.2%~80%不等。(表1)
表1不同国家AAD的发生率
AAD的诊断与治疗儿童AAD按照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暴发型。其中轻型一般属于轻度肠道菌群失调而被临床医师忽视,中型易被诊断为感染性腹泻而继续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而爆发型表现较为剧烈,有出现肠穿孔的可能。
大量服用抗生素也可能导致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长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会将肠道正常定植菌群杀灭,但对艰难梭菌影响不大,尤其是目前艰难梭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所以会导致内源性或外源性的艰难梭菌异常、过度增殖,分泌*素,导致腹泻及其他表现。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是造成AAD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当患儿出现抗生素治疗期间发生的腹泻时,如出现严重的症状,如血便、脱水、发热等,需考虑艰难梭菌的检测,一旦确认为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即行相应的治疗。
此外,肠道稳态的维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涉及到膳食、喂养,又与个体遗传背景、肠内菌群种类相关。而胎儿至儿童时期肠道微生物定植是影响该过程的重要因素,益生菌可帮助患儿调节肠道菌群及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防治AAD。
李在玲教授介绍,临床医生可以根据相关指南推荐,或参考国内的一些临床研究,并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考虑联合使用益生菌预防AAD。但需注意,对于危重患儿及免疫缺陷患儿则不建议使用益生菌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