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病*可引发细胞突变导致癌症发生,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介绍过几种可致癌的传染性病*,如幽门螺杆菌、HPV和乙肝病*、EB病*等。
相关阅读:最热点丨癌症会传染?《柳叶刀》:传染病*致癌是元凶,中国占全球1/3!
受这些微生物的广泛影响,目前已经导致全球13%的癌症发病,约万人患癌。然而,关于它们的致癌性,大多也只是一些相关性的证据,不足以“定罪”。
最近,国际著名期刊《Nature》报道,欧洲科学家团队通过对类器官展开的全基因组测序首次明确,结直肠癌的一个特殊突变特征与细菌感染有关。这一特征能直接追溯到一种特定的大肠杆菌菌株,而它在2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
这下,大肠杆菌致癌的切实证据终于被明确!
△遗传*性pks+大肠杆菌在大肠癌中的突变特征
01
这类大肠杆菌致癌的切实证据找到了
提到大肠杆菌,我们并不陌生,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体内,是我们肠道中十分重要的正常菌群,能够提供给人体自身合成不了的维生素K2。
尽管大部分时间,它是一个“好人”形象,但也有“使坏”的时候。当我们免疫力下降时,大肠杆菌就很有可能变为致病性菌,有可能引起我们肠道外感染,胃肠炎,出现腹痛、发热、腹泻,甚至引发败血症等。
当然,总体来说,那些没有“变坏”的大肠杆菌与我们还是一个互惠共生的状态。
长期以来,肠道微生物组就一直被认为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而来自欧洲的科学家团队,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另一种菌株,这类菌株基因组中含有所谓的“pks”基因岛序列(被称为pks+大肠杆菌),会合成出colibactin,这是一种能损伤DNA的*素。
△大肠杆菌注入类器官荧光显微镜图像。
人肠道类器官(绿色)充满了标记细菌(蓝色)
研究人员把基因*性大肠杆菌与人类肠道类器官放在一起,进行了联合培养,同时使用敲除了pks基因簇,与不能产生colibactin的大肠杆菌作为对照(研究所用的类器官,最初都来自同一个细胞,保证了基因的同源性)。
在共培养3天后,两个类器官看上去都生长良好,差异不大。不过与基因*性大肠杆菌共培养的类器官里,已经可以发现双链断裂和链间交联等DNA损伤了。
共培养5个月后,研究人员从最初的两个类器官上提取细胞,建立亚克隆类器官,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
△pks阳性的基因*性大肠杆菌造成明显的DNA损伤(红色)
结果显示,相比接触不产生活性*素的大肠杆菌,接触pks+大肠杆菌的肠道类器官出现了一些独特的基因突变特征,比如DNA单碱基替换增多,特征性的插入缺失等。
而这些基因突变的特征也在真实的肿瘤患者样本中反映了出来。
02
20%的健康人体内都有这类大肠杆菌!
为了进一步确定大肠杆菌造成的DNA损伤是否在肠癌中发挥真实的作用,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英国和荷兰的近个肿瘤样本的DNA序列。
△结直肠癌中突变鉴定:
细菌突变(右上角),特定突变(DNA中红色球体)
研究人员发现,colibactin造成的DNA损伤遵循两种非常特殊的模式,就像指纹一样,这是该*素所独有的。
在超过个不同癌症类型的荷兰样本中检查了两种colibactin的DNA损伤“指纹”。这些“指纹”出现在多种类型的肿瘤中,而且在肠癌中比其他类型的癌症更常见。
然后,研究人员又分析了英国的8个肠癌样本,他们发现4-5%的患者出现了colibactin指纹图谱。这表明,在英国,每20例肠癌病例中就有1例与产生colibactin的大肠杆菌有关。
研究人员还在汇集了7个结肠癌队列的IntOGen数据集里分析了肿瘤驱动突变中的colibactin引起的突变。在总共个癌症驱动突变中,2.4%与colibactin引起的突变特征相吻合。而结肠癌里最常突变的APC基因里,更是有5.3%的突变与colibactin引起的突变相吻合。
△IntOGen数据集中,APC基因上符合SBS-pks和ID-pks的突变
更为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