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体内住着2公斤的“外星生物”,它们操控你的食欲、情绪甚至抗癌能力!
科学家发现,这些肉眼看不见的肠道菌群,正在偷偷改写你的体检报告——喝酸奶的上班族肠道年龄比实际年轻20岁,顿顿烧烤的年轻人却养出了“老年肠”;
更惊人的是,移植胖子的粪便能让瘦子疯狂长肉,而癌症患者换套菌群竟让肿瘤缩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医院的消化科诊室里,50岁的李阿姨捏着肠道菌群检测报告满脸焦虑。医生指着报告上的“拟杆菌比例异常”解释:“您总感觉疲劳和想吃甜食,可能和这些菌群失调有关。”这份布满拉丁文名词的报告,揭开了人体内重达2公斤的微生物王国如何掌控健康密码。
在深圳华大基因实验室,每天有上万份粪便样本接受检测。
健康成年人的肠道里住着40万亿微生物,数量与人体细胞相当。
这些微生物携带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的倍,构成独特的“微生物指纹”。
顺产婴儿的肠道最先接触妈妈产道的乳杆菌,剖腹产婴儿则被皮肤上的葡萄球菌占据;喝母乳的宝宝肠道里双歧杆菌占优,喝奶粉的宝宝厚壁菌更多。这些最早入驻的微生物,就像装修队决定了房屋的基础结构。
云南普洱的长寿村里,岁的王奶奶每天吃自家种的杂粮。研究人员在她肠道中发现大量丁酸梭菌,这种细菌能把红薯里的膳食纤维转化为丁酸。
丁酸不仅是肠道细胞的“充电宝”,还能平息免疫系统的“暴脾气”。隔壁村80岁就患肠癌的老李,肠道里这类细菌还不到王奶奶的三分之一。
哈佛大学的实验让小白鼠上演了“情绪失控”。科学家减少小鼠肠道的拟杆菌后,它们脑中的5-羟色胺浓度直线下降——这种神经递质正是抗抑郁药的核心靶点。
更神奇的是,当研究员把焦虑小鼠的粪便移植给正常小鼠,后者也开始躲在笼角瑟瑟发抖。肠神经系统中1亿个神经元构成的“第二大脑”,正通过血液里的短链脂肪酸向大脑发送信号。
斯坦福大学的实验更让人细思极恐:把胖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瘦鼠,原本苗条的小鼠开始暴饮暴食,体重飙升35%。那些总在深夜打开外卖软件的手,可能正被嗜糖如命的微生物操控。
医院的肿瘤科里,肺癌患者张先生在PD-1免疫治疗失败后,接受了健康志愿者的粪菌移植。三周后CT显示,肿瘤体积缩小了18%——原来某些益生菌代谢的胆汁酸,能激活人体T细胞变身“癌细胞杀手”。
医院的陈静医生遇到过一个5岁患儿:因频繁使用抗生素,孩子肠道里的有益菌几乎灭绝,每天腹泻十余次。
经过三次粪菌移植,从爸爸体内“移民”的菌群终于重建了肠道生态。
数据显示,中国儿童抗生素使用率是欧美国家的2倍,而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耐药菌每年在全球杀死70万人。
成都老茶馆的张大爷每天雷打不动要喝酸汤。这种用萝卜、米汤自然发酵的饮品,富含的乳酸菌让78岁的他拥有50岁的肠道菌群。四川大学的研究证实,吃泡菜的老人肠道中抗炎菌株数量是普通人的3倍。而在深圳某生物公司,科学家正在改造能自动释放抗炎因子的“智能菌”,这些基因编辑过的微生物能精准找到肠道溃疡部位。
东京某体检中心,白领山田女士的年度体检新增了菌群分析项目。检测显示她体内的产甲烷菌超标,这解释了为什么每天跑步仍难减肥——这类微生物会把多余热量转化为顽固脂肪。现在她的早餐从面包换成了纳豆,晚餐的炸鸡变成了味噌汤,三个月后腰围减少了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