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菌群失调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鱼吃黄连,清肠解热,苦尽甘来
TUhjnbcbe - 2025/6/8 17:14:00

常言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黄连之苦,略逊于龙胆草。黄连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实在是深在人心。黄连,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云连等;性寒,味苦。归心经、脾经、胃经、肝经、胆经、大肠六经。为毛茛科植物,有三个植物来源,分别是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版中国药典明确指出黄连是除去了须根的根茎。

(黄连)

黄连的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黄连含多种生物,主要为小檗碱(黄连素),含量为5%-8%。另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汀等,由于它们有相似结构,统称为黄连生物碱。尚含木兰花碱及酚性成分,如阿魏酸、绿原酸等。还含有黄柏酮,黄柏内酯。

(生黄连)

《神农本草经》载黄连主“肠澼腹痛下利”,肠澼是痢疾(肠炎)的最早提法。鉴于痢疾的临床表现,以湿热痢疾最为常见。黄连苦寒,能够清热燥湿止利,最为对证,被历代医家称为泻痢要药。痢疾可表现为过度腹泻,因过度腹泻丢失了大量的碱性肠液,所以容易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从药理的角度讲,一方面,黄连主含小檗碱等生物碱,进入机体后能够中和多余的酸,从而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另一方面,小檗碱等生物碱对革兰氏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均具有杀灭作用。此外,小檗碱能够抑胃肠黏液分泌,减轻渗出,从而起到止泻作用。

(黄连全草)

黄连与利巴韦林、吗啉胍、阿昔洛韦、干扰素、聚肌胞、丙种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白细胞介素等抗病毒西药联用,有协同作用,使抗病毒效能增强;黄连与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喹诸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土霉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杆菌肽、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等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联用,抗菌作用明显增强;黄连与利胆素、去氢胆酸、牛胆酸钠、硫酸镁等具有利胆作用的西药联用,作用协同,促进胆汁分泌及舒缓胆总管作用增强;黄连与安乃近、阿司匹林及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西药并用,解热作用协同,疗效增强;黄连与甲氧苄啶(TMP)并用,可增强抗菌活性25倍以上。

(清热第一方-黄连)

黄连用于水产动物,作用包括:①抗病原微生物,黄连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柱状嗜纤维菌、水型点状假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杀鱼巴斯德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均有抗真菌、抗病毒和抗原虫作用;②抗毒素,黄连对多种细菌毒素有明显拮抗作用;③抗炎;④镇痛;⑤抗氧化;⑥解热;⑦镇静;⑧调节肠道菌群失调;⑨增强免疫,黄连能提高动物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及吞噬率指数,促进抗体生成,增强血清溶菌酶含量。

(黄连)

黄连常用于治疗鱼类细菌性肠炎。鱼类细菌性肠炎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鲫鱼、罗非鱼、鲤、鳙等鱼类,水温在20℃以上流行,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病原体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其症状表现为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病情较重的,腹部膨大,两侧上有红斑,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液体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早期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后期可见全肠充血发炎,肠壁呈红色或紫红色,尤其以后肠段明显,肠黏膜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而成血脓,充塞于肠管中。

(水产养殖)

黄连治疗鱼类细菌性肠炎,建议口服黄连煎剂或黄连粉剂,剂量-g/吨体重,每日1次,连用5-7天。

1
查看完整版本: 鱼吃黄连,清肠解热,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