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饭量主要是“吃”,吃饭是人类进行能力补充、维护生命的主要方式和来源,吃多吃少和健康和生命有密切的关联,这是基本的生活常识。
一个人身体好不好,从饭量能看出来吗?多吃点好还是少吃点好呢?
此前,哈佛大学在杂志《Cell》上发表了一项研究,间歇性禁食可以帮助保护线粒体,使线粒体代谢稳定,从而把细胞保持在年轻的状态,实现延缓老化的过程,保证寿命的延长。
科学家对“吃得少,活得久”这种说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找了一些吃的少的羊,和吃的多的羊,两组进行对比,发现吃的少的羊身体会更健康,寿命更长,吃的多的羊不喜欢运动,吃饱了会立即趴着休息,在寿命方面进行对比,吃的少的羊,喜欢活动的羊寿命更长。
在《细胞代谢杂志》上,有相关研究发现,限制热量摄入,对于延缓衰老,改善人体代谢有好处,人的寿命可能会得到延长。
通过热量限制的受试者,体内胰岛素水平等指标下降,体重比以前减轻了不少,人体内代谢正常,衰老速度变慢,自然更易健康长寿。
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少吃点,收获的好处也不少:
少吃点:减轻体重
减少食物摄入,可以减轻体重,除了保证体型之外,还能够减少因为肥胖而出现的一系列疾病。
看到这里能够知道,“要想身体好,三分饥和寒”“吃饭七分饱,上楼慢步跑”“想要活久一点,就要少吃一点”这些顺口溜是有道理的!
少吃点:减轻肠胃负担
在正常情况下,肠胃的菌群处于平衡的状态,七分饱时,适当营养被吸收,只有膳食纤维作为主要成为成分留在肠道,有利于肠胃菌群的平衡。
如果吃得过饱,会导致蛋白质等营养滋养肠道细菌的生长,会使肠道的菌群失衡,出现肠胃疾病。
减少食物的摄入,可以使肠蠕动速度增加,加快食物的吸收以及消化能力,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少毒素和致癌物对身体的影响。
控制血糖值: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可以适当采取轻断食的方法,稳定血糖值,本身患有糖尿病以后,身体的代谢会变差。
如果没有控制好每餐的进食量,会使血糖值受到影响,诱发各种的并发症。
如果适当挨饿,可以减轻身体的代谢,有利于血糖稳定,降低患并发症的几率。
保持精神:
午饭吃的过饱会犯困,下午的工作或者学习会经常打盹,像外国人中午习惯吃的很简单,比如一个三明治就可以,吃得少能保持良好精神状态,饱食之后,会发现大脑更容易供血、供氧不足,导致脑功能退化。
降血压:
《CirculationResearch》上发表的研究表明,间歇性禁食可以通过重塑动物模型中的肠道菌群的组成而有利于血压降低,该研究还提供了证据,证明肠道菌群失调通过改变胆汁酸信号而导致高血压。
关于饮食健康,还有哪些重要事项需要大家及时留意呢?
1、不要趁热吃
通常在家做好饭之后,妈妈都会催我们说,快点吃,趁热吃,饭菜都冷了,其实这属于一个误区,我们平常吃饭的时候不能吃特别烫的食物,如果食物太烫,会伤害口腔和食道,容易引起口腔溃疡、甚至口腔癌等疾病,人体适宜的食物温度应该是10℃~40℃左右。
2、要及时漱口,不要留下隐患
进食后,口腔内和咽喉部容易残留一些食物残渣,如不及时清除,往往容易扁桃体炎及龋齿、牙龈发炎、引起口臭、特别是吃甜食之后,若不及时漱口,更易发生龋齿(虫牙)。
饭后及时刷牙、漱口,将残留的食物残渣冲洗干净,能保护牙齿和口腔的咀嚼功能。
3、不狼吞虎咽,细嚼慢咽才是王道
有的人觉得吃饭太浪费时间,总是狼吞虎咽,三两下就把食物吃完,其实这样极其伤害我们的肠胃。
进食速度过快,胃部消化液不能及时分泌,食物没有经过充分的咀嚼,进入消化组织,出现食物堆积在肠胃的现象,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引起肥胖,容易导致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