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异常与肠道功能紊乱、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和1型糖尿病、免疫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多种免疫疾病密切相关,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得到很多研究证实。但是回到肠道研究的最初,究竟什么造成是健康的或不健康的肠道菌群这一问题仍未被很好的回答。最近,荷兰的研究对此进行探索。他们发现仅仅大约6.6%的肠道菌是可遗传的,而大约48.6%的分类群的差异可以通过同居(共同生活)来显著解释,而且发现看似无关的疾病具有共同的微生物组特征,并且排除合并症可能,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的《自然》杂志。下面我来分析解释一下。
一、研究的具体内容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傅静远等主导的基于荷兰微生物组项目(DMP)的研究,对荷兰人群肠道微生物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概述,他们采集来自3代人、个家庭的名荷兰人肠道菌群等健康数据,分析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功能、抗生素耐药性和*力因子等数据。研究鉴别出个微生物分类单元、条代谢通路,约个菌种、9个核心菌种以及基石特征(28个菌种、53条通路);分析个宿主表型与微生物组间关系,揭示了菌群与饮食、童年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等暴露组参数间个显著关联;发现同居是影响菌群的主要因素(48.6%),只有6.6%的菌群如Akk菌可遗传;某些不同疾病具有共同肠道菌群特征且与共存病无关,不健康肠道菌群同时反映疾病和用药情况。
二、环境影响才是肠道菌群的关键因素
仅仅6.6%肠道菌是与遗传密切相关,而同居(共同生活)与48.6%肠道菌有关,因此肠道菌群遗传,受遗传因素影响比较小,关键还是受到共同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因素)与环境的影响,这也解释了从小分开的双胞胎的肠道菌群显著差异。因此,肠道菌群的改善机会是比较大的,可以改变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来进行调节。
三、肠道菌群异常与异病同源
研究发现很多看起来没有关联的疾病却有共同的肠道菌群特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不同器官之间相互影响,而且受很多其他系统的调控,我们观察疾病不能只看某个器官本身,很多疾病可能来源于一个地方。肠道菌群异常引起肠道黏膜通透性、内*素等增加,刺激巨噬细胞极化,引起免疫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等问题,但是看起来这些疾病好像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如果调节好肠道菌群,也就可能实现异病同治。
三、疾病与用药可能影响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影响疾病发生,同样因为疾病对身体的正常机能的影响,也会危害肠道菌群的正常发展。药物(特别是化学药,抗生素尤其有害)不能对肠道菌群提供影响,反而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正常功能,甚至造成肠道菌群紊乱,造成多样性受损,有害菌增加,益生菌减少。
因此,作为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糖尿病人,不要埋怨自己父母,改善生活方式、更换缓解才是调节肠道菌群的关键,同时要积极改善病情,合理用药。这样,肠道菌群好了,不仅糖尿病控制到位,可能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一起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