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期日报。
王娟+康禹:新方法揭示自闭症肠道菌群的“新”问题
ScienceAdvances[IF:13.]
①提出一种准配对队列策略,将肠道菌群代谢背景相似的自闭症(ASD)患儿和正常儿童进行配对比较,以鉴定ASD相关的菌群代谢通路;②ASD菌群在解*的酶和通路方面有明显缺陷,主要涉及谷胱甘肽(关键的抗氧化剂和解*酶辅因子)生成和有机*素降解;③这些解*酶的丰度与线粒体功能紊乱标志物负相关,提示菌群解*功能对线粒体有潜在保护作用;④基于这些酶的的诊断模型能准确区分ASD和正常儿童(AUC0.88),且诊断分数与ASD临床评分相关。
Aquasi-pairedcohortstrategyrevealstheimpaireddetoxifyingfunctionofmicrobesinthegutofautisticchildren10-21,doi:10./sciadv.aba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但确切机制并不清楚。由于肠道菌群非常复杂、个体差异很大,对比疾病人群和健康人群的分析方法有时难以排除干扰去找到真正与疾病相关的菌群特征。北京大学医学部孤独症研究中心王娟、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康禹与团队在ScienceAdvances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准配对”(quasi-paired)队列研究策略,能将原本的队列转化为配对队列,不仅控制了个体多样性,而且增加了统计功效。通过这种方法,他们挖掘出与ASD高度相关的菌群代谢功能特征,表明ASD患儿存在菌群解*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可能造成了内/外源性*素在体内的积累,从而导致发生ASD的一个主要病理变化——线粒体功能紊乱。此外,基于ASD相关微生物解*酶的诊断模型可以较好的分辨出ASD患儿,并与ASD临床评分存在一定关联。这些发现阐释了肠道菌群在ASD发病机制中的一种新作用,提示旨在恢复菌群解*功能的干预方法或能用于治疗ASD,该研究提出的准配对队列策略,对于进行疾病相关菌群研究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mildbreeze)王炜+李小卫+杨朝勇:新方法看清菌群在肠内的3D空间分布
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IF:12.]
①开发一种结合组织透明化和新型右旋氨基酸(DAA)标记的策略,能实现肠道细菌的原位3D高分辨率定量成像;②首先通过腹腔注射荧光DAA探针来标记小鼠固有肠道菌群,然后使用CUBIC对肠道组织进行透明化处理,再用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整体组织成像,从而获得肠道菌群在肠内分布情况的3D图像,并能进行定量分析;③用该方法意外地在被认为是无菌的小肠隐窝中观察到菌群的存在,且在肠炎模型中检测到小肠的前三分之二肠段有显著的细菌过度生长。
Three‐dimensionalQuantitativeImagingofNativeMicrobiotaDistributionintheGut10-20,doi:10./anie.
受限于现有的研究方法,人们对于肠道菌群在肠道内的三维空间分布情况仍所知甚少。上海交通大学的王炜、李小卫和杨朝勇与团队,在AngewandteChemie发表的一项最新工作中,报道了一种结合了组织透明化和新型DAA在体标记策略的方法,能实现肠道细菌在肠道内的原位3D高分辨率定量成像。该方法有助于直观地揭示菌群-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3D荧光图像非常炫酷,推荐专业人士参考。(
mildbreeze)预防帕金森病,保持肠道健康很重要(综述)
Gut[IF:19.]
①研究发现在帕金森病(PD)的发病机制中,胃肠道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双向联系;②人群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发生PD的风险更高;③IBD和PD可能存在相同的遗传致病因素,如最初被确定为PD致病基因的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LRRK2)最近发现也与IBD有关;④肠-脑轴、肠道菌群、自身免疫、线粒体功能和自噬是可能的联系机制;⑤未来或可针对潜在的生物学共性来减轻肠道炎症和改善肠道屏障,从而延缓或预防PD的发生。
InflammatoryboweldiseaseandParkinson’s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