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肠道,可以说也是一个小型社会,里面形形色色有10万亿的细菌在里面安逸的生活着,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其种类超过个品种,目前可培养到的细菌就有余种。它们在肠道内分解食物,还能合成维生素B、维生素K、烟酸、泛酸、氨基酸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当然,有正义就有邪恶,肠道中的细菌也是如此。从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方面划分,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及中性菌三种。
有益菌:有益菌包括活性乳酸菌、嗜乳酸菌、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德式乳杆菌等,他们粘附在肠道壁的空隙中,抢占有利位置,不给有害菌留有生活空间,然后悠然自得的分解食物残渣,合成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蛋白质等,与人和平共处。有害菌:有害菌代表有产气荚膜杆菌、绿脓杆菌等,多数有害菌是通过食物等方式进入肠道,对肠道内菌群环境进行干扰,使肠道内有益菌数量减少,免疫系统下降,然后趁机大量繁殖四处征战,并且分泌大量的*素对人体造成极大影响。中性菌:中性菌代表有大肠杆菌、链球菌等需氧菌和厌氧菌,这些细菌正常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威胁,多属于路过。只有在人体免疫系统下降或者正常菌群失调的时候,才有可能会对人体威胁。科学家研究认为肠道发炎多是病*入侵造成的,使肠道消化功能紊乱,新陈代谢不规律,是的肠道粘膜分泌异常引起发炎,导致腹泻便秘等症状的发生!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培养皿中的克雷伯氏菌。图片来源:SciPak
摄影:AlessiaRanciaro
然而日本应庆大学的一名科学家的一项发现打破了以往对肠炎的发生,他们盯上了一种叫雷伯氏菌(Klebsiella)的细菌,这种细菌属于人体中性菌,广泛分布在人的口腔和肠道中。当人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时候,比如艾滋病、服用抗生素等情况下,雷伯氏菌就会引起感染和肠道炎症疾病的产生。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培养皿中的克雷伯氏菌。图片来源:SciPak
摄影:AlessiaRanciaro
为了证实这种细菌的致病性,科学家将唾液中的雷伯氏菌提取出来,放置到无菌的小白鼠肠道内,然后发现这些小白鼠的肠道中发生了炎症性肠病的病理表现,充分说明了细菌对肠道的影响而并非我们一直认为的系统和病*,起码确定了不止系统紊乱和病*这两个因素。当然,肠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实验中是在无菌情况下产生的,但是如果放到正常肠道菌群中就无法繁殖,所以与其说是雷伯氏菌作乱倒不如说是自身免疫力下降给了作乱的机会,继而引起炎症的发生。
以往治疗肠道炎症解决方法往往是以抗生素来消灭病*,但也会损坏肠道菌生态环境,恰好又给了一些细菌钻空子的机会,使得患者周而复始的治疗,周而复始的复发,极难治愈。所以这次的研究等于给了一把解开难题的金钥匙,肠道环境的研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找准了方向才能找到真理。兴许不久就能研究出爆炸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