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73542.html在年草鱼行情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罗非行情高企,已在5元以上高位维持数月,这让养户对普通淡水鱼养殖重拾信心。珠三角、粤东等区域罗非养殖量迅速增加,但随着养殖密度的提升,加之19年气候多变导致池塘环境恶化,曾让许多养户“谈菌色变”的链球菌来势汹汹,在6月中旬,粤西、阳江、湛江等地部分鱼塘已陆续出现链球菌发病情况,但链球菌究竟是什么,发病原因和症状有哪些呢?
一、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症状与流行情况
链球菌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平时便存在于池塘水体和底泥中,水温在25-37℃时大量繁殖,水温连续超过32℃以上时链球菌传染性增强。
链球菌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型死亡速度快,治疗起来比较困难;慢性型可持续数周,需反复治疗,遇天气或池塘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复发。
1、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鱼症状
(1)鱼塘病鱼症状。发病初期罗非鱼在塘边漫游,逐渐失去平衡,在水中翻滚或侧身做圆圈运动,病情严重的罗非鱼在水面打转挣扎,或间隙性窜游。有的鱼头潜入水中,鱼尾不断摆动,形成以鱼头部为定点、鱼尾活动的团转式摆动挣扎,直至死亡。
(2)病鱼体表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眼角膜混浊发白,眼眶、鳃盖、鳍基等充血,肝门红肿。
(3)解剖症状。病鱼腹腔积水;肝、胆肿大,肝脏颜色变*、变白;肠壁变薄透明,肠道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
2、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流行情况与发病原因分析
(1)流行情况
在珠三角地区,每年的7-10月,当池塘水温上升至28-37℃,尤其持续在32℃以上时,高密度养殖的罗非鱼池塘就可能会暴发链球菌病,轻度发生鱼塘死鱼20%-30%,严重的可能全*覆没。目前从苗种到成鱼均有感染发病危险。
(2)经肠道感染是链球菌病的主要感染途径
链球菌通过皮肤伤口、鳃或皮下、肌肉组织进入体内造成感染的概率是较低的。研究表明,链球菌经水体、饵料等进入鱼体,在胃肠道粘膜上富集,链球菌不但可以抗胃肠道的酸性pH环境,还可以在这些部位的上皮细胞尖部、细胞质和黏液层上繁殖;随着感染的加深,胃肠粘膜上的细菌数量逐渐增多,然后随体液循环进入各组织脏器内,通常先入侵脾脏、随后进入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进一步突破血脑屏障,最后进入脑部,导致脑膜炎,破坏鱼的脑神经。链球菌经胃肠道黏膜成功入侵的几率,与升高的环境温度和较低的水体溶氧密切相关。
(3)高温是罗非鱼链球菌病暴发的主导因素
高温期间养殖阶段进入中后期,养殖密度增大,投喂量逐渐增加,粪便、饲料残饵在池底不断积累,水体有机质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底质和水质恶化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底部“氧债”增加,大量有*有害物质产生,池塘底部酸碱失衡,底部病原菌大量滋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罗非鱼在水温32℃以上时易暴发链球菌病,这可能与罗非鱼在高温条件下的免疫力受到强烈抑制有关。“在高温条件下,罗非鱼的部分免疫指标——S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AKP活性(碱性磷酸酶)、溶菌酶活性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高温情况下链球菌更易对罗非鱼的肝脏、肾脏造成损伤,这就是高温期罗非鱼发病率与死亡率急剧增加的原因。”
(4)水质恶化是链球菌病反复发作的核心原因
通过对罗非鱼养殖池塘鱼体、水体链球菌检出结果,与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在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检出链球菌并不一定表现出发病症状。但,当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链球菌病就会爆发;而且感染链球菌的罗非鱼养殖池塘,其死亡率随着氨氮、亚硝酸盐的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加。这可能是氨氮、亚硝酸盐抑制了罗非鱼的免疫活性,显著降低了罗非鱼的免疫力,增加了链球菌的易感性。同时发现,池水pH值偏低、溶解氧偏低与链球菌病的爆发高度相关。
二、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治
根据鱼病防控“三环理论”,罗非链球菌病的预防需从病原、鱼体健康和养殖环境三方面共同处理才能达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1、病原控制与养殖环境调控
(1)病原控制:使用海联科菌速清(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控制水体链球菌浓度,减少病原的水体传播;
(2)养殖环境调控:①消*后第二天使用尖酵发酵调水产品,补充水体有益菌,实现生态占位,减少病菌繁殖,同时减少有机质的持续积累,降低水体氨氮、亚盐等有害物质浓度;②水温控制,有条件的鱼塘高温天气抽取地下水降温,同时12点-15点开启全塘增氧机,加速上下层水体交换,平衡水温降低塘底“氧债”。
(3)鱼体体质增强
链球菌主要通过肠道侵入鱼体,所以通过对鱼体肠道、肝脏的保健,可以增加鱼体非特异性免疫力,有效减少链球菌的感染及感染后的死亡率。定期使用肝肠利健,可有效修复肝脏损伤,维护肠道健康,减少链球菌从胃、肠道的入侵。
详细信息请联系当地东莞海大技术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