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60106/4754126.html目的
分析肠道菌群失调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为RRTI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年5月一年9月期间医院医院就诊的RRTI的儿童,根据是否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又分为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随机医院就诊的非RRTI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岁、3?6岁、6岁年龄段的各组儿童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同时对比其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RRTI组菌群失调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3岁、3~6岁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RTI组在3岁、3~6岁年龄段的Ig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Ig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6岁以下儿童RRTI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这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后造成的免疫球蛋白的降低有关,及时检测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对预防RRTI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反复呼吸道感染(reurrent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RRTI)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指的是1年内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了一定范围,能够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肠道微生物在人体免疫、营养和代谢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儿童由于肠道发育不完善、抗生素的滥用等相关因素,容易形成肠道的菌群失调,影响儿童的健康。本研究探讨了肠道菌群失调对RRTI儿童的免疫功能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RRTI的诊断标准,采用电话随访联合门诊随诊的方法,选取年5月一年9月期间医院医院确诊为RRTI的患儿75例,同时随机医院就诊的非反复呼吸道感染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无其他并发症,且近1个月未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及抗生素等。两组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根据是否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RRTI组又分为菌群失调组、非菌群失调组,同时按年龄段分为3岁、3~6岁、6岁,对比各个年龄段的各组儿童肠道菌群的情况,同时对比其免疫球蛋白水平,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RRTI之间的关系。
1.2.2检测方法采用无菌容器留取人选儿童的新鲜粪便约5g左右送检,将新鲜粪便直接涂抹在洁净的玻片上,用推片将粪便推成厚薄如膜状,自然干燥后再进行革兰染色,用油镜直接观察涂片5个视野,首先总览涂片的细菌总数,结果判断参照以《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中粪便涂片的标准作为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的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收集数据录人Excel表,采用SSP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对照组、菌群失调组、非菌群失调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般情况本次研究中的75例RRTI患儿中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35例,占46.7%,其中3岁最多,平均年龄为(3.58±2.30)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80例对照组患儿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16例,占20%,平均年龄为(3.28±1.87)岁,男性9例,女性7例。与对照组相比,RRTI组菌群失调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P0.05)。
2.2
不同年龄段菌群失调情况比较与对照组相比,RRTI组在3岁、3~6岁年龄段菌群失调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6岁年龄段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2.3
不同年龄段免疫水平比较对照组和菌群失调组、对照组和非菌群失调组间在3岁、3~6岁年龄段Ig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Ig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岁年龄段IgGJgA及Ig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群失调组与非菌群失调组相比较,在3岁、3~6岁、6岁年龄段IgGJgA及Ig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RRTI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有明显升高的趋势,目前小儿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与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水平改变有关。肠道微生态环境在儿童的体液免疫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由于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喂养不当等一系列原因,容易形成肠道的菌群失调,从而影响儿童的免疫功能,造成RRTI的发生。
3.1
不同年龄段肠道菌群失调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研究中RRTI组的菌群失调发生率为46.7%,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小儿RRTI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由此推测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小儿RRTI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机体在健康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具有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拮抗病原菌、调节机体免疫等一系列作用。当菌群受到外来因素侵袭时,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导致菌群失调的发生,对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衡可以直接影响肺部的抗炎性免疫,此时再接触到病原微生物时,不能正常激活炎性因子和细胞因子调节,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研究中RRTI组在0~3岁、3~6岁年龄段菌群失调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可能与此阶段儿童的肠道解剖特点有关,6岁以下儿童的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而且此年龄段的肠道菌群脆弱,当出现肠道疾病、抗生素滥用、喂养不当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时,容易出现菌群失衡,影响儿童的免疫状态,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几率增加。
3.2
小儿菌群失调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水平的关系研究中还发现,RRTI组在3岁、3~6岁年龄段的Ig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6岁以下儿童的RRTI可能与免疫球蛋白的降低关系密切,尤其是IgA的缺乏有关,而菌群失调是导致IgA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肠道面积是皮肤表面面积的2倍,要接触大量抗原,同时肠道菌群反应性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促进免疫球蛋白的提高。有研究发现无菌动物的抗体形成系统和淋巴系统均发育不良,免疫球蛋白降低,产生IgA的细胞及固有层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一旦将无菌动物暴露于普通环境中上述情况又会得到恢复。而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在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上在这两个年龄段无明显差异,而非菌群失调组RRTI发生可能与其他因素引起免疫球蛋白降低有关。同时研究表明,6岁以上RRTI儿童儿童菌群失调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且此年龄段RRTI组儿童与对照组的儿童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由此认为,6岁以上儿童由于肠道发育的完善,菌群失调的发生明显降低,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菌群失调发生后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降低,从而RRTI的发生率降低,由此可见6岁以上儿童的RRTI的发生与菌群失调失系不大。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失调是6岁以下儿童RRTI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考虑与菌群失调造成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尤其是IgA的降低有关,及时检测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对预防RRTI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全文摘自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年08月
贝因美研究院
更多资讯,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