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菌群失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案分享厚姜半甘人参桂枝汤治顽固胸痛 [复制链接]

1#

导语:患者心悸、气促、胸痛日久不愈,用尽方法只能暂时缓解,那么在经典经方三观的统摄下,患者的津液在表里病位上,水火关系上,正邪关系上出现了哪些失衡?经典经方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患者津液恢复平衡的呢?且看以下医案:

首诊医案

患者:梁某某男58岁

主诉:心悸、气促、胸痛5年,加重1周

刻下:

无怕风冷,无怕热,手足凉,不发麻。胸痛时出冷汗,平时无明显汗出。偶头晕,偶有耳鸣。流鼻涕。腰背酸痛。睡眠时浑身肌肉酸烦。双下肢水肿。晨起口干口苦,舌粗糙。自己控制饮水,但喜饮喜温水。

少食多餐,胃纳差,不欲饮食。偶有嗳气、肠鸣,无嗳气,胃中进风感,咽中白沫。

脐上疼痛,腹不凉,大便日1-2次,便软,成形,色*。使用利尿剂后小便量多,色清或淡*,夜尿多,无小便疼痛或灼热感。因插尿管无法统计具体小便次数。

睡眠差,入睡困难,易醒,入院后每晚睡1-2小时,很少做梦。

查体:

右脉弦缓,左脉细弱,舌淡紫红嫩苔薄润中裂痕,下睑淡白边淡红,目珠微*,面部黧黑斑,目下微卧蚕,腹按微满,下肢甲错,轻度血络,手掌微干燥,手凉,尺肤甲错,耳廓凉,额微温。

分析时间

基础病机

表束表寒中风伤营

太阴伤血血少里虚轻证水饮

阳明里热里结轻证外燥外结

复合病机:

伤营+里虚淡饮+火证

处方

小品厚姜半甘人参桂枝汤

厚朴(四两)桂肉(五两)人参(二两)茯苓(四两)半夏(二两,洗)*芩(二两)生姜(八两)陈枳实(五枚)甘草(二两)

凡九物,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三服

分析

患者以胸痛为主诉,上焦有所急所苦,主要治的是伤营。

通过太阴和阳明的辨析,发现这个伤营是表里合病,因为除了营血在表上不能温煦、固摄引起的风寒不解,里位的里虚而产生淡饮,导致了水盛血少,同时口干口苦、舌苔干燥亦有阳明层面的问题,表里合病应该表里同治。

下一步,我们就要判断里位的水火之间的关系,水证火证是独立存在还是由此及彼?

这个患者纳差、咽中痰滞,有绝对的水证,同时口燥、欲饮、甲错、腹按微满,是有轻火证的,火证消水,说明火证是独立存在的。如果是太阴水饮引起的口干,是口干不欲饮,

那么在治疗伤营时,应以太阴为第一层病机,兼顾阳明的实火实热轻证。伤营为所急所苦,以表上营血不能温煦、固摄为主时,选择阳旦法。

里位是里虚淡饮冲逆,饮逆导致痰涎、胸痛,所以要制化淡饮。“病淡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那么这个患者适合温渗还是温化?患者虽然有口燥,但是胸痛、嗳气、吐涎沫,说明下焦的浊水浊气是绝对有余的,就近渗利小便是最好的解邪方法,给邪气出路就是给病人生路。所以我们确立了——温渗法。

除了阳旦法、温渗法,患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纳差,这是中焦虚不能去运化,不能运化是胃虚,胃虚伴有肢冷,胃气虚,再下去就会脱阳了,就是从太阴里病传的少阴里病了,现在就需要理中法。

小品厚姜半甘人参桂枝汤是阳旦法+温渗法+理中法,再加上阳明四法对治轻火证。

今日所获

小品厚姜半甘人参桂枝汤是阳旦法+温渗法+理中法,再加上阳明四法对治轻火证。

整理:许家俊

医生介绍

想好好学习

可是总是错过我们的消息?

加上星标

第一时间找到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