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菌群失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药传承中医药影响着你的肠道菌群 [复制链接]

1#

我国微生物界的泰斗之一魏曦院士有一个观点:微生态学是打开中医之谜的金钥匙。而中医学理论自古以来讲究“天人合一”思想,追求“阴阳平衡”等境界,这些与人体内的肠道菌群有相通之处。被誉为人体第二基因组的肠道菌群,通过循环、代谢、免疫等方式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正如人类在自然中顺应自然规律合理作息生活方能长久,肠道菌群也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方能与宿主人类一起长期共存。人体阴阳失衡则容易生病,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引起人体的不适,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体和肠道菌群相互影响,需要合理平衡两者的关系身体才能健康。

今年10月10号,ProteinCell发表了来自台湾长庚大学赖信志团队的综述,从中药多糖、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以及小分子化合物等角度,总结了菌群与中药活性成分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使用基于菌群的多组学平台研究中药衍生的活性代谢物的路线图。同月22号,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功能代谢与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课题组长李后开博导在《肠·道》的讲台上给大家讲了一篇以《肠道菌群,揭开中医药神秘面纱之手?》的主题演讲。主题以中华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为铺垫,以肠道菌群作为理解中医药理论的钥匙,探讨如何从肠道菌群阐述中药药效机制中的关键因素。近些年来,肠道菌群研究的热潮将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带动起来,尤其是今年,中医药文化,那颗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璀璨无比的星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之中显得格外耀眼。

肠道菌群是与宿主共生的生态系统,虽然体积不大,但作用与功能巨大,因此也被誉为人体的“第八大器官”。一方面,中医药可能对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有增长或抑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医药在人体内发挥药效可能有肠道菌群的参与,从而使药效增强或降低。中医药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可能与中医药的治疗方式有关。绝大多数中药是通过口服治疗的,口服后,中药成分通常不会被宿主直接吸收,而是进入肠道,由肠道微生物群转化。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有些可能是通过被肠道菌群转化的活性代谢物发挥作用,同时,中医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可以被某类肠菌利用或者抑制生长,从而对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产生了影响。已知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包括糖尿病、肥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目前大量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有助于调节、恢复紊乱的肠道菌群。

作为肠道紊乱引起的常见代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近几年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如火如荼。年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团队与中国中医院仝小林团队合作研究了中药药方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作用,并跟踪治疗过程做了临床的观察和试验。研究团队根据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进行探索,发现中药复方的临床功效与它调节人体的肠道微生态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随着患者服用葛根芩连汤剂量的增加,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最后趋为稳定,与此同时,患者的血糖一直改善。换而言之,肠菌的显著改变后带来显著的血糖改善。年,两大研究团队在一项临床试验中分析一种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以二甲双胍作为阳性对照,发现这种中药复方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糖脂稳态,甚至在某些指标上优于二甲双胍。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两种药物可能都是通过改变患者肠道菌群、富集特定的功能群细菌来改善疾病。

中医药与菌的互作不仅改善糖代谢,还能改善脂代谢。年中科院刘宏伟团队报道了一种从茯苓菌核中提取到的不溶性多糖,实验以菊粉为对照组,指出了该物质有望作为潜在益生元改善糖/脂代谢。该多糖在改善糖/脂代谢的同时也影响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为了进一步探究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后的作用,研究团队将多糖处理的小鼠粪菌移植到ob/ob小鼠,随后检测了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与溶剂组相比多糖治疗组的粪便移植显著降低了自由饮食大鼠的血糖、血浆TC和TG,增加了胰岛素敏感指数。证实了多糖改善的肠菌对多糖改善糖脂稳态的相互协同作用。赖信志团队也在年一篇《Gut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