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菌群失调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肠道菌群百问上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可治嘛 http://pf.39.net/bdfyy/zjft/160311/4785537.html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1:微生物普遍存在于口腔、鼻腔、咽喉部位,微生物株群不平衡或是导致鼻炎、咽炎等慢性不适的原因。

2:如果一个人无限制的想吃东西,并且感到吃东西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可能不是她真的想吃东西,而是她的胃口已经被肠道菌群里的嗜吃菌左右。

3:肠道菌群在慢性身体不适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4:人类每天吃饭,不仅仅是满足自己身体的营养需要,还要满足肠道菌群的营养需要,所以,一定不能忽视饮食对肠道菌群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5:人类仅有1%的基因来自于父母,剩下的99%则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tm就是我们体表以及肠道中的菌群。

6:定居到肠道中的微生物,在适应人体环境的同时,在不断的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TM的排泄物或代谢物,不仅影响TM自身的生存,同样也改变了人体细胞的代谢、基因的表达。

7:粗略的讲,膳食纤维就是人体不可以消化吸收,但细菌可以发酵利用的复杂碳水化合物。

8:菌群与人体免疫系统失衡会导致炎症,并引发肥胖。

9:科赫法则是用来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导致某种疾病的一种判别方法。

10: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不仅对后天所引起的肥胖起作用,同时也对遗传性肥胖,例如prader--willi综合征(俗称小胖维利综合征)有一定效果。

11:免疫系统最大的功能不是对抗感染,而是监管肠道的细菌,肠道微生物紧贴着肠道壁生长,免疫系统要时刻监管TM的一举一动。

12:仅仅靠‘管住嘴、迈开腿’还不能让人变得苗条起来,肥胖的背后其实还有着更为复杂深奥的生物学原理。如果肠道菌群出现问题,不但减肥无望,炎症和各种身体不适都会接踵而至。

13:肥胖者的粪便提取液中致癌物质活性很高,将这些提取液处理培养的细胞,很多细胞的DNA甚至会发生断裂。肠道中

致病菌增多,自然而然身体不适的风险也高了起来,对DNA修复能力强的时候,这可能没什么影响,但在对易感环境是易感人群的时候,情况则会大不一样。

14:通过全微生物组关联分析寻找关键细菌种类;其次分离出这些功能菌,在无菌动物模型中复制疾病;最后阐明从肥胖致病菌定植到肠道,到疾病各种症状的出现之间的分子机制。这样三者合一,才是:一个完整而严谨的探究肠道细菌在肥胖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策略。这种策略既适于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同样也适合其他慢性病的研究。找到这样的致病菌,对开发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15:由于饮食文化及人种的差异,每个国家的人群肠道菌群可能不一样;体型不同的人,肠道菌群的菌株等菌群情况也不一样,但体型相近的人,肠道菌群图谱可能也比较接近。

16:对于人体健康来说,人体基因组只有与人体肠道微生物的基因组友好合作,才能够抵御内在以及外在的敌人。抗生素的滥用,在杀死一些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肠道中的朋友。现代生活方式例如剖腹产的滥用和儿童膳食结构失衡,正在从根本上动摇人类肠道菌群的结构,不仅会引起肥胖,同样也会引起许多慢性身体不适。通过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理解慢性病问题的本质,而且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案。

17:不变的是变化,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在绝对变化中保持相对稳定。

18:人类95%以上的疾病和肠道菌群失衡有关。

19:呼吸道菌群在哮喘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在呼吸道定殖微生物能引起Th17反应,进而增加了分泌型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slpi的水平,缓解了肺部炎症。这一方法,对患有哮喘的高危人群儿童识别、制定预防策略。

20:体魄强健的人肠道内有益菌比例达到70%、普通人则是25%、便秘人群减少到15%,癌症病人肠道内益生菌的比例只有10%:,益生菌比例决定了人体状态,而不是人体状态决定益生菌比例。

21:肥胖可能由细菌感染引发,而不是过度饮食、缺乏锻炼或遗传因素。

22:魏曦教授曾经提到过‘抗生素时代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的时代’。在关于肠道菌群和中医药的关系上,魏曦教授曾提到过“中医的四诊八纲是从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衡的转化机制,微生态学可能是成为打开中医药奥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23:中医学当中特别强调人和和谐的平衡,其中的外在平衡强调天人合一,要根据自然时节的变化来调整养生策略;内在平衡就是被称为‘人菌合一’人体微生态的平衡;只有人和自身共生的肠道微生物保持和谐统一的平衡同时和外在平衡两个因素相加,才可能会保持一个健康的人体。

24:成年后结肠内的菌群构成和数量趋于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失调一般是由于细菌或者是真菌、病*感染所引起的,症状一般包括腹胀、腹痛、腹泻等。

25:对肥胖人体的肠道菌群进行管控,可以使其菌群趋向轻瘦人群的肠道菌株和丰度发展,从而预防和治疗各种肥胖性身体不适。

26:生活在不同环境和地区的人群,存在着不同的遗传适应变化,以及菌群的适应变化。

27:中国中医学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理论,而近年来,随着菌群相关的慢性身体不适蔓延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尝试‘食物即药物’的干预措施,来帮助患者和医生更好地管控疾病。

28:人体内的这条肠道弯弯曲曲,长约7米,摊开后整整有平方米以上,不仅是身体最重要的吸收、免疫器官,还决定着一个人的状态、身材、精神甚至寿命,与身体胖瘦、皮肤体味、性格脾气、各种癌症等都有着直接的关联‘堪称人体内的第二大脑’,若不好好保养,绝对后患无穷。而其中的微生物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不同于我们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基因组,这种出生以后才进入人体的共生微生物,其遗传信息的总和叫‘微生物组’也可称为‘元基因组’,相当于人的第二个基因组,它们所编码的基因有万个以上。

29:肠道细菌可以改变血小板功能,及心脏病发作和中风一类血栓相关疾病的风险。

30:从国家层面,如果把营养治疗确定为基础治疗,确定其和放疗、化疗、手术、药物治疗同等的治疗高度,有助于肠道菌群知识的科普宣传。

31:痤疮丙酸杆菌是诱发痤疮的直接原因之一,能产生小分子多肽,引发多种炎症反应,最终破坏皮脂腺,形成痤疮。正常的皮肤因为皮肤屏障无法被痤疮丙酸杆菌寄生。肠道细菌失调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炎症介质,如脂多糖内*素进入人体循环。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比例平衡,当两种激素比例失调,导致皮脂分泌过量,毛囊堵塞,给痤疮产生和复发直接提供温床。痤疮的治疗方向:胰岛素、性激素荷尔蒙、肠道微生物。

32:脑-肠轴的研究已经解释肠道菌群对于精神系统疾病的潜在影响。精神益生菌泛指足以影响情绪和中枢精神系统的微生物,精神益生菌可以增加大脑中多巴胺和血清素分泌的益生菌株,它能够有助于减轻压力、抑郁、自闭症和帕金森病等的症状。

33:现在社会有至少三大杀手会割断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保证健康的菌脉。第一个是剖腹产;第二个是孩子不喝母乳;第三个是抗生素。

34:年,“肠道微生态”成为医学界研究热点、社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